产改进行时|江苏华源生态农业实施产改“333”工程 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

时间:2024-11-12  来源:市总劳经部

近年来,江苏华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坚持以人为本、服务发展、重点重抓的工作思路,根据员工队伍年龄偏大、文化较低、结构失衡、流失率高的实际情况,大力实施产改“333”工程,公司人均产量、年销售额、人均月工资、员工稳岗率取得了“四个上升”的显著成效,公司呈现又好又快发展、员工精业敬业乐业、劳资关系和谐稳定的可喜局面。

实施“三精”工程,建立育人机制

确立“人才是企业第一资源”、“人才是发展第一要素”的理念,把建设一支有理想有技能有作为、与生产经营需要相适应、能够支撑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员工队伍,作为一项紧迫任务并列为产改“第一议题”,在实施精准培训、培养精专人才、打造精英团队上真抓实做。健全多元化育人体系。制定人才培养和员工素质提升三年工作纲要,对后备干部、技术骨干量身制定职业发展规划,明确各个岗位、各个工种必须具备的业务技能条件,每年必须达到的学习培训时间,并将培训考核成绩载入个人档案,作为定岗调级、职务晋升、评选先进、年终奖励的重要依据。加大培训软硬件投入。投资10多万元,建好培训阵地,配备桌椅、电脑、投影仪等器材,购买书籍、碟片等多种教材。依托华昌总部优秀师资力量加上外聘授课老师,组建由10人参与的内部讲师团,自编培训课件32个,开设“专家讲堂”、“车间课堂”、“微信群视频教学”、“五位一体安全信息化平台教学”,公司领导、科室人员、车间工人定期对内容、教材、质量、效果进行评估,持续改进完善。多种形式开展培训。实行内训与外培相结合、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、部门联合培训与车间(班组)自主培训相结合、精英骨干亲自带团带队与以师带徒“1+1”携手共进相结合、鼓励学历提升与倡导岗位成才相结合、一专多能与轮岗交流相结合、劳动竞赛与技能比武相结合,做到公司需要什么人就培养什么人、缺少什么人就培训什么人,员工用什么就学什么、缺什么就补什么。同时,通过公开选拔、组织推荐、个人自荐,在管理、技术、车间、班组层级建立新老衔接的人才梯队。2023年以来,公司有5人被评为创新能手,10人被评为技术能手,10人被评为岗位标兵,2人被评为华昌集团标兵,3个部门、车间、生产线被评为优秀团队,6名后备干部纳入青年后备人才库。

锚定“三高”目标,畅通成才通道

以员工高素质、人岗高匹配、收入高水平为目标,为员工赋能有利于他们凭业务技能参与岗位选择、职位竞争,在企业拥有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、能够施展一技之长的平台,得到一份与能力水平、劳动付出相对应的薪酬待遇。坚持因人施用原则。不论新员工还是老员工,都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,让合适的人干合适的事,做到用人之长、用人之能,按需设岗、以岗择人、以能定岗、人岗匹配、一岗多薪、岗薪对应。树牢技高多得导向。试行“能级工资”集体协商,建立员工按业务技能、创新成果、工作实绩、贡献大小参与工资分配的良好机制,把以技能为导向、融入市场、绩效优先的薪酬制度落到实处,确保多劳者多得、技高者多得,打破制约员工收入增长的“天花板”,用好的机制来保证引得到人、留得住人,靠好的收入让员工队伍稳定、工作安心。建立“一提双选”通道。即科研技术人员,总体保持岗位稳定,薪酬水平随着专业职称、技能等级提升而相应提升;科室及车间管理人员、一线职工则采取双向选择,先由个人根据业务专长、技能水平提出意向,后由公司按照需要公开选配。近两年,公司多次拿出一定数量的重要岗位、重要职位,面向内部公开招聘、公开竞聘,有35人脱颖而出,薪酬待遇也相应提高;另有23人因经济技术创新产生显著效益受到奖励而增加收入,26人在轮岗交流后收入水平得到提高。

矢志“三感”追求,建立幸福企业

公司坚持以提升员工的获得感、归属感、幸福感为追求,围绕职工“急难愁盼”,通过人文关怀来凝心聚力,用员工的真实感受来验证产改的温度热度。给予生活关爱。建了2幢共96间的职工宿舍楼,配有卫生间、空调等设施,满足部分职工住宿、午休需求。职工食堂实行免费就餐,中餐每人16元左右标准。按时按标发放劳保用品,夏季增发防暑降温饮品用品,冬季增发取暖费。所有职工每年都获得300元的生日蛋糕券,三八节向女职工赠送纪念品、鲜花等节日贺礼。提供活动便利。职工文体活动室、健身房、心理咨询室、母婴室正常开放。适时组织座谈交流、内部联欢、竞技体育比赛,丰富文化生活,陶冶思想情操。开展帮扶慰问。为1名重病职工筹集捐款27300元;重大节日走访慰问困难职工、生病生育住院人员,2023年以来共组织慰问45人次,发放慰问金2.5万元。职工普遍说,在华源工作时时受尊重、处处有关爱,既有干头又有奔头,获得感、归宿感、幸福感满满。(陈进元 尹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