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淮安市总工会 宣教文体

身边的榜样丨曾惠敏:车间里走出的研发“专家”

时间:2023-12-27  来源:淮安市总工会

他从车间技术人员成长为公司技术领军人物;他在企业技术革新中攻克一道道难关,降本增效立下头功;他先后被授予江苏省劳动模范、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、淮安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、首届江苏最美工匠提名奖等诸多荣誉。

 

他就是江苏华晨气缸套股份有限公司技术部部长曾惠敏。

 

多年来,曾惠敏立足岗位、钻研技术、敬业奉献,用实际行动诠释劳模精神,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。他先后参与重大科技成果转化、重点研发计划等科技计划项目4项,研发出省市级高新技术产品6项,获得专利授权13件,研发的“大功率柴油机气缸套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”项目荣获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,“陶瓷合金层强化发动机气缸套”通过国家级科技成果鉴定,填补了国内空白,技术水平达国际先进、国内领先。

首推精益制造,他是创新创效的“主攻手”

 

“干一行爱一行,专一行精一行。”这是曾惠敏牢记在心的一句话。

 

自2010年入职以来,曾惠敏先后任车间副主任、主任、技术部部长,扎根生产和技术一线,从事机械制造、发动机缸套产品生产、工艺设计、新产品试制与产品性能研究,以及产业化生产线建设等工作,是公司名副其实的创新创效“主攻手”。

 

2011年,曾惠敏担任公司精益制造项目组组长,负责组织技术、设备、生产、质量等相关人员,对主机厂锡柴车机高档缸套生产线进行精益工艺优化改造。为了在行业竞争中取胜,他多次对生产线的工装进行重新设计、验证。精车芯轴一旦有涨点,就会引起产品变形,直接影响产品质量,甚至造成产品报废。他挖掘问题的根源,选用相匹配的刀具型号,满足产品切削加工需要,从而大幅度降低了制造成本。为把第一条高档缸套生产线改造成功,他和团队一心扑在工作上,花了六个月的时间改造完成生产线,大大缩短了工艺流程,减少操作人员30%、降低制造成本10%、提高生产效率12%,废品率较原先降低了24%。

 

初战告捷,曾惠敏没有沾沾自喜。2017年,公司新建“1000万只高性能发动机气缸套精益制造和智能制造生产线”项目。曾惠敏带领技术团队潜心钻研、日夜攻关,取得了重大突破,在国内同行业中率先推行精益制造和智能制造,铸造采用自动保温浇铸炉定量浇注铁水、自动化多工位双模腔离心浇注机系统、机器人自动取料等,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、提高了产品稳定性、减少了制造成本。

 

加速新品研发,他是攻坚克难的“急先锋”

 

新产品开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证。多年来,曾惠敏将自己学到的技术、掌握的技能,全部运用到为公司谋攻坚、创效益之中,成为企业人人敬佩的攻坚克难“急先锋”。

 

2014年,针对传统缸套的内孔表面磨损快,造成发动机功率下降、启动困难、油耗增加、排放超标等问题,曾惠敏迎难而上,走访客户收集数据,与锡柴、玉柴等主机厂开展技术交流,并与中国科技大学专家教授进行探讨。

 

功夫不负有心人。曾惠敏最终研发试制出一款减摩、耐磨、耐腐蚀和抗氧化性能的气缸套——陶瓷合金层强化发动机气缸套(简称:EDS气缸套)。2016年,他将EDS气缸套新产品投入市场试用验证,经重庆潍柴、中船动力、一汽解放、无锡柴油机厂、广西玉柴等国内知名主机厂使用与检测,节约机油50%以上、节约燃油1.3%。目前,该新产品大规模应用在汽车、舰船等发动机领域,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。

注重成果转化,他是助企发展的“排头兵”

 

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转化应用、产生效益。多年来,曾惠敏聚焦创新攻坚,注重成果转化,成为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“排头兵”。

 

2012年4月至2015年3月,公司实施的“远洋船舶发动机气缸套研究开发与产业化”项目,被国家工信部立项,获得国家立项资金1000万元,项目已通过验收,执行期内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.24亿元、利税3177万元,申请专利14件。

 

2015年4月至2018年3月,公司实施的“远洋船舶用高性能新结构发动机气缸套研发与产业化”项目被江苏省科技厅立项,获得省科技厅立项资金1000万元,项目已通过验收,执行期内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.27亿元,利税3142万元,申请专利12件。

 

除此之外,曾惠敏先后参与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建设,为企业技术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,不仅成为企业的中流砥柱,还在行业领域里有很高的知名度。